书籍简介
《资治通鉴音注》是宋朝人胡三省在1256年开始编著的,几经波折,最后终成书。
书中引文众多,还包含大量的佚书之内容,历史价值很高。
胡三省自宝祐四年(1256年)开始专心著述《资治通鉴广注》,贾似道门客廖莹中聘其校勘《通鉴》,以教授弟子。日后以三十年的岁月为《通鉴》写注,初稿有97卷。
南宋末年,在逃难新昌时,将97卷《资治通鉴广注》书稿装进木箱,掩埋在村旁的山野里。乱过之后,返回家中,发现书稿全被窃贼盗劫。
胡三省毫不气馁,又重新写起,时年已四十六岁,闭门绝客,日夜疾书,“孜孜卫翼,拾遗补误,亦几乎司马氏之忠臣而无负”,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资治通鉴音注》全部成编。在所有为《资治通鉴》作注的作品里,胡注是公认的最佳者。
有学者对胡注《唐纪》部分所引用书目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对其中的佚书进行辑考,发现胡三省仅注释《唐纪》时即引用102位学者之论点,引文超过一万条,可谓旁征博引,还包含大量的佚书,皆远超过司马光的《通鉴考异》。
胡三省另撰有 《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十二卷,是针对史炤的《通鉴释文》三十卷进行订正工作。
不过胡三省在注《通鉴》时又有意无意地袭用了史炤《释文》的成果。
本部网络版《资治通鉴》原文部分,主要参照光绪刻本《资治通鉴》影印件予以校对,并对原刻本中已发现的明显错别字予以了纠正。为便于读者对原文内容作纵深探讨,将逐渐补加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的标注内容,但其翻切注音部分除非必要保留外,余者基本省略,因某些字的注音多是古音或方言读音,甚与今代有异。《资治通鉴》有多种版本,各版本中于个别字、词、句上或略有出入,须读者自鉴。对译文部分已发现的错字、漏字以及漏文、漏译处予以了纠正或补充;至于译文内容,因无暇逐一与原文对照推敲而暂时原样保留,故仅供参考。
书籍目录
- 资治通鉴·卷一 周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 周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三 周纪三
- 资治通鉴·卷四 周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五 周纪五
- 资治通鉴·卷六 秦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
- 资治通鉴·卷八 秦纪三
- 资治通鉴·卷九 汉纪一
- 资治通鉴·卷十 汉纪二
- 资治通鉴·卷十一 汉纪三
- 资治通鉴·卷十二 汉纪四
- 资治通鉴·卷十三 汉纪五
- 资治通鉴·卷十四 汉纪六
- 资治通鉴·卷十五 汉纪七
- 资治通鉴·卷十六 汉纪八
- 资治通鉴·卷十七 汉纪九
- 资治通鉴·卷十八 汉纪十
- 资治通鉴·卷十九 汉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十 汉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十三 汉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汉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十五 汉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十六 汉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汉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十八 汉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三十 汉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三十八 汉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四十 汉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四十八 汉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五十 汉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 汉纪五十
-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六十 汉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
-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魏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七十 魏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魏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魏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 魏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魏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魏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魏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 魏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 魏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 晋纪一
- 资治通鉴·卷八十 晋纪二
-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晋纪三
- 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晋纪四
- 资治通鉴·卷八十三 晋纪五
- 资治通鉴·卷八十四 晋纪六
- 资治通鉴·卷八十五 晋纪七
- 资治通鉴·卷八十六 晋纪八
- 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晋纪九
-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 晋纪十
- 资治通鉴·卷八十九 晋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九十 晋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九十二 晋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三 晋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 晋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九十五 晋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晋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晋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晋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〇〇 晋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〇一 晋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一〇二 晋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一〇三 晋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一〇四 晋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一〇五 晋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六 晋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一〇七 晋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一〇八 晋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一〇九 晋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一〇 晋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一一 晋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一一二 晋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一一三 晋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一一四 晋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一一五 晋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一一六 晋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 晋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一一八 晋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一一九 宋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二〇 宋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二一 宋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二二 宋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二三 宋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二四 宋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二五 宋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二六 宋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二七 宋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一二八 宋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一二九 宋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三〇 宋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三一 宋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一三二 宋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宋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一三四 宋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一三五 齐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齐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三七 齐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齐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三九 齐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四〇 齐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四一 齐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四二 齐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四三 齐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一四四 齐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一四五 梁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四六 梁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四七 梁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四八 梁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四九 梁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五〇 梁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五一 梁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五二 梁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五三 梁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一五四 梁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 梁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五六 梁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 梁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一五八 梁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一五九 梁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一六〇 梁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一 梁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一六二 梁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三 梁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一六四 梁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一六五 梁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六六 梁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六七 陈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六八 陈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六九 陈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七〇 陈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七一 陈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七二 陈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七三 陈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七四 陈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陈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一七六 陈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一七七 隋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隋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七九 隋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八〇 隋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 隋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八二 隋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八三 隋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八四 隋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唐纪一
- 资治通鉴·卷一八六 唐纪二
- 资治通鉴·卷一八七 唐纪三
- 资治通鉴·卷一八八 唐纪四
- 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唐纪五
- 资治通鉴·卷一九〇 唐纪六
- 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唐纪七
-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唐纪八
-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唐纪九
-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唐纪十
-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唐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唐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唐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唐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唐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〇〇 唐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〇一 唐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〇二 唐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〇三 唐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〇四 唐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二〇五 唐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〇六 唐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〇七 唐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〇八 唐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〇九 唐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一〇 唐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唐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唐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 唐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 唐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唐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唐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一七 唐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唐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唐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二〇 唐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 唐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二二 唐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 唐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唐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唐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唐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二七 唐纪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 唐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二九 唐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三〇 唐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唐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唐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唐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 唐纪五十
- 资治通鉴·卷二三五 唐纪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三六 唐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 唐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三八 唐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三九 唐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四〇 唐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四一 唐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四二 唐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唐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 唐纪六十
-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 唐纪六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四六 唐纪六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四七 唐纪六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 唐纪六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 唐纪六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五〇 唐纪六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五一 唐纪六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 唐纪六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五三 唐纪六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五四 唐纪七十
- 资治通鉴·卷二五五 唐纪七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五六 唐纪七十二
- 资治通鉴·卷二五七 唐纪七十三
- 资治通鉴·卷二五八 唐纪七十四
- 资治通鉴·卷二五九 唐纪七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六〇 唐纪七十六
- 资治通鉴·卷二六一 唐纪七十七
- 资治通鉴·卷二六二 唐纪七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唐纪七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六四 唐纪八十
- 资治通鉴·卷二六五 唐纪八十一
- 资治通鉴·卷二六六 后梁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后梁纪二
- 资治通鉴·卷二六八 后梁纪三
- 资治通鉴·卷二六九 后梁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二七〇 后梁纪五
- 资治通鉴·卷二七一 后梁纪六
- 资治通鉴·卷二七二 后唐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七三 后唐纪二
- 资治通鉴·卷二七四 后唐纪三
- 资治通鉴·卷二七五 后唐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二七六 后唐纪五
- 资治通鉴·卷二七七 后唐纪六
- 资治通鉴·卷二七八 后唐纪七
- 资治通鉴·卷二七九 后唐纪八
- 资治通鉴·卷二八〇 后晋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八一 后晋纪二
- 资治通鉴·卷二八二 后晋纪三
- 资治通鉴·卷二八三 后晋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二八四 后晋纪五
- 资治通鉴·卷二八五 后晋纪六
- 资治通鉴·卷二八六 后汉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八七 后汉纪二
- 资治通鉴·卷二八八 后汉纪三
- 资治通鉴·卷二八九 后汉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二九〇 后周纪一
- 资治通鉴·卷二九一 后周纪二
-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 后周纪三
- 资治通鉴·卷二九三 后周纪四
- 资治通鉴·卷二九四 后周纪五
- 资治通鉴·进书表
- 资治通鉴·宋神宗御制序
- 新注《资治通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