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详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文采更是引人入胜,可由于提倡“春秋笔法”,近人褒贬不一。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私修史书。 从欧阳修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书籍目录
- 梁本纪第一
- 梁本纪第二
- 梁本纪第三
- 唐本纪第四
- 唐本纪第五
- 唐本纪第六
- 唐本纪第七
- 晋本纪第八
- 晋本纪第九
- 汉本纪第十
- 周本纪第十一
- 周本纪第十二
- 梁家人传第一
- 唐家人传第二
-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晋家人传第五
- 汉家人传第六
- 周家人传第七
- 周家人传第八
- 梁臣传第九
- 梁臣传第十
- 梁臣传第十一
- 唐臣传第十二
- 唐臣传第十三
- 唐臣传第十四
- 唐臣传第十五
- 唐臣传第十六
- 晋臣传第十七
- 汉臣传第十八
- 周臣传第十九
- 死节传第二十
- 死事传第二十一
- 一行传第二十二
-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 义兒传第二十四
- 伶官传第二十五
- 宦者传第二十六
- 杂传第二十七
- 杂传第二十八
- 杂传第二十九
- 杂传第三十
- 杂传第三十一
- 杂传第三十二
- 杂传第三十三
- 杂传第三十四
- 杂传第三十五
- 杂传第三十六
- 杂传第三十七
- 杂传第三十八
- 杂传第三十九
- 杂传第四十
- 杂传第四十一
- 杂传第四十二
- 杂传第四十三
- 杂传第四十四
- 杂传第四十五
- 新五代史考
- 司天考第二
- 职方考第三
- 吴世家第一
- 南唐世家第二
- 前蜀世家第三
- 后蜀世家第四
- 南汉世家第五
- 楚世家第六
- 吴越世家第七
- 闽世家第八
- 南平世家第九
- 东汉世家第十
-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四夷附录第一
- 四夷附录第二
- 四夷附录第三
- 五代史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