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唐刘知己撰,前后历经九年,成书于景龙四年(710)。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三为臣史”,“再入东观”,修史二十余年,生平著述甚多,为唐初著名史学家。
全书凡二十卷,分内外篇,内篇三十九,外篇十三,今存四十九篇。内篇着重论述史书体例、史料采集、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外篇着重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诸史得失,见解中肯,多所贡献。《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就整体而言,《史通》确实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结构完整的史学论著。《史通》成书后不久,即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唐代史学家徐坚见而叹曰:“夫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其后,因书不见重于时,虽至南宋始有刻本,但博学如朱熹“犹以未获见《史通》为恨”。
现今所见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脱讹颇多。明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得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刊行。清代有浦起龙的《史通通释》,吸收前人成果,最为详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浦起龙的《史通通释》,由王煦华校点,书末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杨明照的《史通通释补》和罗常培的《史通增释序》,便于检阅参考。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程千帆校笺的《史通笺记》,在历代各家旧注之外,别著《笺记》以申述,纠正诸家之未及或疏失,新义迭见,是研究《史通》不可缺少的参考书。1990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赵吕甫校注的《史通新校注》,广泛吸收已有成果,详参现存《史通》诸版本,细为校勘,并加注释说明以疏解诸篇,是目前整理《史通》的较新成果。
书籍目录
- 原序
- 内篇六家第一
- 内篇二体第二
- 内篇载言第三
- 内篇本纪第四
- 内篇世家第五
- 内篇列传第六
- 内篇表历第七
- 内篇书志第八
- 内篇论赞第九
- 内篇序例第十
- 内篇题目第十一
- 内篇断限第十二
- 内篇编次第十三
- 内篇称谓第十四
- 内篇采撰第十五
- 内篇载文第十六
- 内篇补注第十七
- 内篇因习第十八
- 内篇邑里第十九
- 内篇言语第二十
- 内篇浮词第二十一
- 内篇叙事第二十二
- 内篇品藻第二十三
- 内篇直书第二十四
- 内篇曲笔第二十五
- 内篇鉴识第二十六
- 内篇探赜第二十七
- 内篇摸拟第二十八
- 内篇书事第二十九
- 内篇人物第三十
- 内篇覈才第三十一
- 内篇序传第三十二
- 内篇烦省第三十三
- 内篇杂述第三十四
- 内篇辨职第三十五
- 内篇自叙第三十六
- 外篇史官建置第一
- 外篇古今正史第二
- 外篇疑古第三
- 外篇惑经第四
- 外篇申左第五
- 外篇点繁第六
- 外篇杂说上第七
- 外篇杂说中第八
- 外篇杂说下第九
- 外篇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
- 外篇汉书五行志杂驳第十一
- 外篇暗惑第十二
- 外篇忤时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