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全书只有本纪和列传。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 、文帝纪、明帝纪;《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 、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蜀书》《吴书》均没有本纪,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臣子,晋承魏而得天下,故《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但蜀汉不设史官,仅有陈寿在蜀为官收集,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
书籍目录
- 卷一 魏书一
- 卷二 魏书二
- 卷三 魏书三
- 卷四 魏书四
- 卷五 魏书五
- 卷六 魏书六
- 卷七 魏书七
- 卷八 魏书八
- 卷九 魏书九
- 卷十 魏书十
- 卷十一 魏书十一
- 卷十二 魏书十二
- 卷十三 魏书十三
- 卷十四 魏书十四
- 卷十五 魏书十五
- 卷十六 魏书十六
- 卷十七 魏书十七
- 卷十八 魏书十八
- 卷十九 魏书十九
- 卷二十 魏书二十
-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 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 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 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 卷三十 魏书三十
- 卷三十一 蜀书一
- 卷三十二 蜀书二
- 卷三十三 蜀书三
- 卷三十四 蜀书四
- 卷三十五 蜀书五
- 卷三十六 蜀书六
- 卷三十七 蜀书七
- 卷三十八 蜀书八
- 卷三十九 蜀书九
- 卷四十 蜀书十
-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 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 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 卷四十六 吴书一
- 卷四十七 吴书二
- 卷四十八 吴书三
- 卷四十九 吴书四
- 卷五十 吴书五
- 卷五十一 吴书六
- 卷五十二 吴书七
- 卷五十三 吴书八
- 卷五十四 吴书九
- 卷五十五 吴书十
- 卷五十六 吴书十一
- 卷五十七 吴书十二
- 卷五十八 吴书十三
- 卷五十九 吴书十四
- 卷六十 吴书十五
- 卷六十一 吴书十六
- 卷六十二 吴书十七
- 卷六十三 吴书十八
- 卷六十四 吴书十九
- 卷六十五 吴书二十
- 上三国志注表